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制度经济学研究 >> 正文

《制度经济学研究》2022年第3期(总第77辑)目录

发布日期:2023-02-11   作者:    浏览次数:


2022年第3期(总第七十七辑)目录





01-25


中国共产党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基于中国共产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分析    陈雪原


26-63


不完全契约与担保债务合同的最优结构    黄晓光;李胜兰;李倩


64-97


作为概念隐喻的祠堂:公地治理的“孔子方案”    彭长桂


98-123


实践中的法律与习惯:中国继承和赡养规则的制度分析    陈屹立


124-148


知识产权法院与专利质量:一个实证研究    韦祎;韦倩


149-173


重复博弈能缓解信贷的地域歧视吗?——来自中国P2P平台的经验证据    叶德珠;葛梦君


174-197


审慎监管如何影响创投资本风险承担行为——基于流动性传导机制的检验    崔恺媛;刘璐


198-220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和实证检验    武力超;林澜;李嘉欣;沈嘉欣


221-252


营商环境影响了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吗?——来自微观调研数据的经验证据      孙相云;戴翔;何启志;郑金彪


253-274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制度逻辑与现实选择——基于潍坊“三个模式”的案例观察    韩喜艳;刘伟





内容摘要




中国共产党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基于中国共产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分析

陈雪原

摘要:本文从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发育成长的动态演化视角出发,把中国共产党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百年历程划分为“革命根据地下的自耕农与劳动互助社”(萌芽期),全国土地改革与合作化(孕育期),集体化与人民公社体制(形成期),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整期),以及城乡融合发展阶段下的“二次飞跃”(成熟期)共五个历史阶段,发现各阶段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均可以细分为“目标”“政策”“机制”“主体”四个层次和维度,呈现为光谱式的连续转型过程。由此,提出了关于经济体制变迁的一个贯通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经济体制”概念的内涵和结构化,是由“战略目标”(社会主要矛盾或工作重心)统领的“制度政策”(上层建筑)、“‘资源配置机制’与‘组织主体’(经济基础)”四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经济系统;二是经济体制变迁的动力机制,社会主要矛盾或工作重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转变决定了“战略目标”的转移,进而推动了制度政策、资源配置机制与组织主体三个要素相应的适应性调整。在此基础上,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解为一个前后逻辑一致的自然历史过程。重要启示是,当前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由“分”转为“统”,由低水平集体化走向高水平集体化的“二次飞跃”转折点已经来临。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统筹  “二次飞跃”转折点



不完全契约与担保债务合同的最优结构

黄晓光;李胜兰;李倩

摘要:本文从不完全契约的观点出发,研究了担保债务合同的最优结构以及担保债务下的企业治理决策问题。研究主要发现:(1)担保权利作为债权人控制企业资产和相关责任财产的手段,与债务人生产经营效率有紧密的关系。(2)合意的非充分担保比率是权衡企业偿付可置信性与资产价值(或债务偿付能力)的结果,与企业收益的“风险”没有直接的关系。(3)若担保条款可产生足够的长期合约内收益,它就能够支撑偿付路径较慢的长期债务;担保比率较低和债务偿付路径较快的债务合同,则适合于短期私人收益较高、担保条款对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抑制较大的场合。(4)较高的破产交易成本和企业资产专用性程度,会导致事前较高的担保需求。本文就担保权利、担保债务合同结构与企业治理决策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理论框架,弥补了现有理论在解释担保权利方面的缺失。

关键词:担保  债务合同  民法典  不完全契约



作为概念隐喻的祠堂:公地治理的“孔子方案”

彭长桂

摘要:现代公地治理思想如何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相适应,与当代中国社会相协调?这是公地治理研究中较少探讨但非常紧迫的重大问题。通过对哈丁的“公地悲剧”和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这两个概念隐喻进行批评性回顾,本文提出了中国儒家情境下的公地新隐喻——祠堂,从而阐述“公地即隐喻”的理论命题:不同隐喻背后的认知框架会锁定不同的公地治理方案。本文研究指出,作为公地隐喻,祠堂是一个包容性儒家制度系统,这些制度不仅能够满足现代公地治理的基本功能,还能够为现代公地治理打下坚实的中国文化地基,为我们思考公地治理提供一个纵深的历史文化视野。因此,祠堂这一概念隐喻可以称之为公地治理的“孔子方案”。

关键词:隐喻  公地悲剧  公共池塘资源  祠堂  孔子





实践中的法律与习惯:中国继承和赡养规则的制度分析

陈屹立

摘要:国家法律确认继承和赡养领域的男女平等原则已逾90年,但男子单系继承和赡养的习惯为何能顽强生存至今?背后的原因在于习惯根植并服务于民众的生活,它具有信息优势和节约交易成本与执行成本的优势,习惯更有助于提升家庭福祉。而且习惯规则还构成了纳什均衡,并在文化的助力下形成聚点均衡和民众的共同信念,所以能够强有力的自我实施。当下经济社会的变迁和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决定了不再有统一的有效率的规则,法律必须尊重不同家庭根据自身情况而进行的安排,并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处理相关纠纷。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还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埃里克森的福利最大化规范假说,并强调法律在信念形成过程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法律的实施成本与效果。

关键词:法律  习惯  福利最大化  聚点均衡  信念



知识产权法院与专利质量:一个实证研究

韦祎;韦倩

摘要:本文分析了知识产权法院和法庭对专利质量和专利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和法庭能够剔除专利池中部分低质量、有问题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降低非发明专利在专利总量中的比重,改善专利结构,提升我国整体的专利质量,且存在轻微的时间滞后和动态效应。机制分析发现,知识产权法院和法庭能够改善专利侵权诉讼中不侵权抗辩和现有技术(设计)抗辩的适用环境,通过对专利权保护范围限缩解释和技术(设计)特征的认定来间接评价和处理涉案专利权效力。进一步地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地区法律服务水平以不侵权抗辩为中介渠道正向调节知识产权法院和法庭对专利质量和结构产生的政策效应,法律服务水平越高,知识产权法院和法庭提升专利质量,改善专利结构的效果越明显。

键词:知识产权法院和法庭  专利质量  伯克—莱姆利方案  专利权效力



重复博弈能缓解信贷的地域歧视吗?——来自中国P2P平台的经验证据

叶德珠;葛梦君

摘要:经典博弈理论认为,重复博弈有助于产生声誉,缓解信息不对称。该命题因为数据可得性问题,在传统信贷市场上一直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撑。本文利用P2P市场上的重复借款数据,对重复博弈的增信功能命题进行验证,并特别关注这种增信功能的作用表现:是否能缓解非理性的信贷歧视。实证结果发现:(1) P2P市场的初次借款样本中,因为“软”信息作用特点而容易表现出显著和普遍的地域歧视。(2)重复借款样本中,借款人的历史借款成功次数与再次借款的成功率正相关。(3)重复借款样本中,控制了借款人的历史借款信息后,地域歧视不再显著。(4)信用等级和教育水平分组表明,历史借款信息有效补充了低信用等级和低教育水平借款人的声誉不足。这些实证发现表明,重复借款相当于发挥了一种“硬”信息的作用,其增信作用可以覆盖“地域身份”等“软”信息的作用,并同时消除因为“软”信息而造成的地域歧视。本文为验证重复博弈的增信作用及其作用途径提供了微观市场上的证据,也为观察P2P市场上“硬”“软”信息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作用机制及其相互替代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视角。

关键词:重复博弈  信息不对称  地域歧视  “软”信息P2P



审慎监管如何影响创投资本风险承担行为——基于流动性传导机制的检验

崔恺媛;刘璐

摘要:创投资本作为新创企业的融资渠道具有较强的政策敏感性,审慎监管从最终目标、中介指标两个层面对创投资本产生“双向”政策效应。本文利用2001~2020年创投资本(venture capital,VC)的投资案例数据,从监管政策的流动性传导视角出发,分析“穿透式监管”对创业投资规模、投资阶段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流动性充裕时监管套利更易发生这对VC投资规模造成挤出效应。在中介指标层面,“穿透式监管”政策的实施纠正了监管套利对VC的挤出效应,保留了股票流动性对VC早期投资的促进作用,激励创投资本的风险承担行为,形成正向影响;在最终目标层面,政策实施后VC投资阶段后移、投资规模降低,创投资本风险承担行为减少,形成负向影响。本文证明监管政策在传导过程中会产生异质性政策效应,为审慎监管政策传导研究补充了实证证据。

关键词:审慎监管  创投资本  市场流动性  风险承担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和实证检验

武力超;林澜;李嘉欣;沈嘉欣

摘要:2008年中国正式施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期望通过推进和规范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来促进环境保护。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模型,采用2002~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的企业微观数据,探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一系列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本文对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机制进行分析,发现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从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绿色舆论、员工认同感与管理效率五个渠道推动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基于研究结论,本文针对环境公开政策的引导、实施和监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键词: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绿色技术创新  双重差分方法





营商环境影响了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吗?——来自微观调研数据的经验证据

孙相云;戴翔;何启志;郑金彪

摘要:本文利用大规模企业微观调研数据,并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进行匹配,从企业微观层面测算了营商环境指数和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据此计量检验了营商环境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不利的营商环境,的确显著抑制了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其中,以经济要素表征的不利营商环境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作用力最大,其后依次为要素市场环境、社会法律环境以及基础设施要素环境。上述研究发现在采用替换关键指标,以及利用去头子样本和去尾子样本等方法进行的计量回归中依然稳健。第二,不利的营商环境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在行业属性上对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抑制作用最强,在贸易属性上对一般贸易企业抑制作用最强,在地区属性上对东部地区的企业抑制作用最强,在所有制属性上,对民营企业抑制作用最强。第三,利用中介效应模型的机制检验表明,营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企业创新以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产生影响。本文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企业层面深化理解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而且对于据此探寻提升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改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也有重要政策意涵。

关键词:营商环境  全球价值链  出口国内增加值率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制度逻辑与现实选择——基于潍坊“三个模式”的案例观察

韩喜艳;刘伟

摘要:利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基于潍坊“三个模式”的案例观察,从结构逻辑和历史逻辑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关系变迁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宏观制度背景决定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中层制度的选择,也决定了小农户的基础地位;利益、理念的冲突和调整及行动者个人偏好与制度相互作用混合形成的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决定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关系的变迁方向;潍坊“三个模式”的演进脉络和实践证明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我国宏观制度背景下农业农村制度逻辑演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现实选择。因此,应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实际需求,寻求各利益主体的理念趋同和利益均衡,把握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规律以进一步发挥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制度潜力。

关键词:历史制度主义  小农户  现代农业  潍坊“三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