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9日下午2点,js9159路线检测博士生前沿讲座暨js9159路线检测第187期“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本次论坛围绕语言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一主题展开,js9159路线检测2008级博士生苏剑和2009级博士生邬彩霞分别以《语言Q值,语言选择与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区》和《减少碳泄漏的边界调整政策文献综述》为题进行了演讲。经济研究院李增刚副教授、肖洪生副教授、黄凯南博士和张卫国博士出席了讲座并进行了点评。
苏剑博士将语言视为一种人力资本,首先阐述了语言的人力资本的性质,接着他引入语言“Q值”概念,通过折算指出:某个社区多样化的语言中,应首先投资于Q值较高的语言。紧接着他指出在投资较高Q值的语言的背景下,Q值较低的语言(少数民族的语言)的存在和保护问题进行了思考。为此他基于一个双语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建立模型探索了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区问题,最后得出了相关结论、提出了语言保护的制度安排。
在苏剑博士演讲后,在场的学者与学生围绕所做演讲进行了讨论。张卫国博士针对讲演中的模型参数设定及语言态度的概念界定提出了疑问;黄凯南博士和在座博士围绕语言的投资决策和均衡状态的收敛、扰动的引入等问题向演讲人提出了建议;李增刚副教授围绕语言生存区的歧义、模型中第三种语言的加入和考虑更多因素的交往中语言选择的收益等三个问题进行了交流;肖洪生副教授首先表达了苏剑博士所做研究的兴趣,尤其是“小语种能不能在未来生存下去?未来世界是不是会存在一种语言?”的问题,其次他通过丘成桐和陈景润的例子提出论文现有结论和研究意义提出了质疑并对语言与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及实证数据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在座博士生也就社区大小的界定、人口聚集和人口迁移与语言保护的问题与讲演人进行了讨论。
邬彩霞博士围绕低碳经济和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演讲。她首先指出目前关于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当前的主要难题是没有对贸易主体进行合理的碳排放定价。她进而指出单方面的碳排放定价提高了国内生产者价格,竞争力优势的下降会导致其生产发生国际转移,排放转移到国外。紧接着她指出目前美国、日本和欧盟是主要的携带二氧化碳排放的净进口国,而中国和印度是主要的净出口国。单方面的碳排放定价会使这一局面进一步恶化,也使得学术界针对减少碳泄漏的政策研究越来越多。基于这样的背景,她首先对目前减少碳泄漏的边界调整政策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进而就“边界调整”的几种贸易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其各自带来的经济效应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在邬彩霞博士演讲后,在场的学者与学生围绕所做演讲进行了讨论。李增刚副教授首先指出了这篇论文选题很有价值,接着指出碳泄漏问题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并就碳泄漏率和中国新能源开发利用问题与演讲人进行了讨论;张卫国博士针对这篇演讲论文就文献综述的写作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文献综述侧重于文献的描述评述和综合,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研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综述,从一个模型到另一个模型都针对了哪些问题、做了哪些改进,这些应是重点关注的,也能使所做的文献综述紧凑而有效率;黄凯南博士指出演讲论文涉及到全球碳排放权利的配置问题,而这一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最重要还是经济问题,这就涉及到了机制设计。机制设计都得有目标,但一旦涉及到多个国家由于他们很难达到一个一致的目标就会使得设计变得很复杂,但重要的是找到最简单最基本的目标和目标确定程序。最后针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研究目标的确定与演讲人进行了交流;肖洪生副教授也对碳排放与全球温度上升的相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研究建议。
最后,演讲博士和到场观众通过掌声表达了对参加本次论坛的点评嘉宾表示感谢,论坛于下午16:30结束。